——朱成亮主要事跡
從2002年光榮地加入獻血隊伍大軍,到2016年底開始獻血小板,再到2017年在中華全國骨髓庫留樣造血干細胞、獲得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頒發(fā)的“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卡”,他用15年的時間完成“三獻”。15年,足以讓人從懵懂走向成熟,15年的時間里,他感悟到人生的真諦是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里發(fā)揮自己的價值,對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。為此,他的選擇果斷毅然——踐行著一位志愿者對社會公益的執(zhí)著篤行。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朱成亮。
初識獻血,緊張的嘗試
“護士,我可以獻血么,獻血該做哪些事???”雖然一直想以綿薄之力幫助他人,卻從未涉足過公益領域。懷揣著這種緊張的心情,2002年,朱成亮第一次走進合肥市中心血站。當時的他,還是合肥一所高校的大學生。在觀看了一篇對獻血達人的新聞報道后,他開始關注獻血。從那以后,他每次路過獻血站都躍躍欲試。終于在2002年底的一天,他獨自一人走進了合肥市中心血站,鼓起勇氣向護士詢問獻血的相關事項。在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后,他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獻血。看著粗大的針頭刺進手臂,那一瞬間的疼痛與緊張讓他至今記憶猶新。但此后便只有堅持,從2002年至今,除了因工作出國援建的幾年外,他從未間斷過獻血,目前累計獻血量已達10200cc。
堅持獻血,嚴格的自律
2016年,在聽說捐獻成分血(血小板)只需要間隔兩周或四周就可以再獻,而不需要像捐獻全血一樣時隔半年后,朱成亮的內心充滿了喜悅,因為這樣自己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。朱成亮家住合肥,平時卻在六安上班,且每個月最少需要值班一次,所以每次他都要算好值班時間,或是跟同事調班,以免耽誤血小板捐獻。
有一次在流動獻血車上,因為沒吃早飯,血糖偏低,朱成亮獻血后出現(xiàn)頭暈癥狀,摔倒在獻血車上。由于不想再因飲食原因導致獻血不成功,從那以后,他就嚴格控制自身飲食。有時三兩朋友聚會,看別人舉杯相慶,但他卻堅決不喝,只是微笑著婉拒,也不說明原因,因為他知道做正確的事無需更多的解釋。
配對骨髓,焦急的等待
在堅持長期獻血后,2017年,朱成亮與醫(yī)生聊到了早就有所耳聞的骨髓捐贈??紤]到骨髓捐贈的復雜性,醫(yī)生只是試著征詢他的意見,但沒想到,朱成亮卻一口答應,他的爽快讓醫(yī)生們感到欣慰。2017年3月26日,在工作人員的聯(lián)系下,朱成亮正式在中華全國骨髓庫登記成功。登記后的他,心里始終惦記著這件事,用他的話說,“這是焦急的等待”,因為他想早一點將骨髓捐獻給需要幫助的人。
焦急的等待也讓他鬧出了一個“笑話”。2018年的一天,正在辦公室查閱資料的朱成亮接到了來自中華全國骨髓庫的電話,拿起電話的那一刻,他激動萬分,接通電話后等不及電話那頭的問好,他就急著問道:“請問是我的骨髓配對成功了么?”電話那頭傳來的卻是:“您好,不是配對成功,我們只是定期與捐獻登記人確認聯(lián)系方式。您這么期待配對成功么?”一句疑問讓朱成亮從剛才的喜悅中反應過來,而他的回答和第一次獻血時一樣,他想讓亟待救助的人得到幫助。
捐獻器官,生命的延續(xù)
無償捐獻人體器官,對于平常人來說需要一定的勇氣。但作為一位從事工程建設的專業(yè)技術人員,他的無畏勇氣和膽量足以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。2007年農歷臘月二十六,離過年還有4天時間,身懷六甲的妻子即將臨盆,但朱成亮卻突然接到前往埃塞俄比亞援建的外派通知,懷著服務大局的崇高意識,他踏上了赴異國執(zhí)行任務的旅程。正月初四,兒子出生,身在東非的他沒能看見兒子的第一面。在國外的3年和國內的5年間,整整8年他堅守崗位,沒能回家過年。這些無疑都磨練了他堅韌的毅力和堅定的勇氣。
在長期獻血和捐獻骨髓的過程中,他做出了一個決定——無償捐獻人體器官。2017年3月24日,他獲得了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頒發(fā)的“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卡”。他認為想幫助更多的人就要讓自己的器官發(fā)揮最后的價值,讓生命得以延續(xù)。
感動家人,公益的力量
他總是說“身體發(fā)膚雖然受之父母,但是我覺得只要能給別人帶來健康,就值得,而且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?!痹跓o償捐獻全血、捐獻血小板、造血干細胞留樣和人體器官捐獻登記的過程中,他的舉動感動了家人。他的妻子在他的影響下,也主動參與其中。每次看到他們一家三口來合肥血站,護士總是很親切地說:“又來啦?!?/p>
獻一次血容易,難的是堅持不斷地獻一輩子。朱成亮曾經寫下一段話鼓勵自己:一直堅持下去,直到哪一天不能獻了。